欢迎来到 庆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站群导航

庆阳市政府

县区政府

市直部门

  • 手机版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专区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栏目>营商环境建设>详细内容

强化就业服务措施,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来源:庆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时间:2024-07-22 17:26:57浏览次数:【字体:

今年以来,庆阳市人社局坚决贯彻落实省、市营商环境建设有关会议精神,紧盯人社部门牵头的劳动力市场监管指标内容,持续强化就业服务措施,全力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

注重学习宣传,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梳理了人社部门2024年支持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技能提升补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市级企业职工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15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对政策名称、文件依据、享受对象、申请条件、所需材料、办理流程、起止时间等作了详细说明,形成了人社惠企政策清单,通过庆阳市“政商直通车”(民营经济服务平台)、掌中庆阳、人社局门户网站等媒体进行发布,“点对点”精准推送给市内4000多户企业,利用各种宣传活动进行重点解读,强化人社惠企政策推送力度,着力破解惠企政策“落地难、落地慢”。积极开展“五进”(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活动,深入建筑工地、招聘会等场所开展现场咨询和服务指导,鼓励引导企业职工及时参保缴费。将脱贫人口纳入稳岗政策扶持范围,推行“即申即享”“直补快办”政策申领模式,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困难家庭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等政策。严格落实省人社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优化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交通补助政策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对跨省外出务工和省内县外就近就业的脱贫人口按照补贴标准给予一次性交通补助,共补助2231人128.18万元。

兜牢就业底线,加大创业扶持力度

全力以赴稳就业、扩就业。扎实开展“春风行动”“春暖农民工”“周六人才集市”“直播带岗”等系列活动,帮助群众“面对面”精准求职。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213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3.8万个,签订就业协议0.9万份。建立市政府驻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西安、银川、江苏昆山等7个跨省劳务工作站,新建乌海等劳务基地6处,达成劳务框架协议108份。开展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集中输转送站服务,“点对点”有组织集中输送646车次,帮助1.06万人返岗就业。创新“零工市场”服务模式,鼓励支持甘肃工立方等优秀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建立线上“零工市场”平台,提供零工兼职、家政服务、陪诊护理、育婴月嫂、万能零工等十项高频工种服务渠道,将用工信息和求职信息汇总形成“信息流”,统一归集、即时发布,有效实现劳务双方实时“掌上”揽活招工、“24小时不打烊”全天候线上服务。至目前,全市零工市场累计开展各类服务0.4万人(次),服务用工单位282个,发布岗位信息2.7万条。聚焦困难家庭大中专毕业生群体,大力实施低收入家庭学生就业帮扶计划。团市委举办了2024年庆阳市“团团帮就业”春季青年人才就业招聘会活动,吸引省内外优质企业100余家参加,涵盖建材、餐饮、医疗、保险、销售等行业,提供就业岗位35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500余人,签订劳动合同120份。启动2024年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依托庆阳市青少年宫“陇东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组织青年大学生开展岗位体验活动。将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发展经济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在创业资金、创业担保贷款、场地安排、创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有效激发群众创业积极性。至目前,创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3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9个,创业孵化基地(园区)30个,入驻创业就业人员1.46万人,辐射带动就业8.76万人。

畅通维权渠道,加大根治欠薪力度

制定印发了《2024年全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要点》,明确了劳动仲裁的工作任务。编印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法律法规汇编》,涵盖涉及人社及劳动仲裁法律法规117篇,持续打造“零盲区、零障碍、零失误、零距离”庆阳仲裁品牌,高效保障劳资双方合法权益。依托市企业家协会、企业联合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及相关行业协会开展送法入企活动,为全市130余家民营企业提供了法律服务,从源头规范了企业用工行为。调处劳动争议案件525起,调解成功452起,案件调解成功率86.1%。对农民工反映欠薪问题马上就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变“事后治理”为“事前预防”,充分发挥“陇明公”平台监管作用,录入300万元以上工程建设项目865个,为11.9万农民工发放工资31.5亿元,处理预警信息6352条。建立拖欠农民工工资线索办理台账,办理欠薪线索3015条,按时办结率100%。检查用工单位220户,调处欠薪案件117起,累计为931人追回工资661.72万元。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企业6户,将3户企业列入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

营商环境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的理念,紧紧围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养老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根治欠薪、创业担保贷款等方面政策落实,强化对上沟通衔接和对下工作调度力度,盯紧扛牢重点指标,全力抓好工作落实,为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建设作出新贡献。